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正文

兰州大学扎根西部坚守奋斗百十载 追求不变的精神气质

2019-09-11 16:53:38 智能朗读:

  金秋的兰州大学,绿树成荫,惠风和畅。8月27日,兰州大学国家核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兰州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核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6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核专业技术人才。此举旨在进一步集聚国内外核产业创新领域相关优势资源,立足国家核产业战略布局,开展政策研究、联合攻关、技术开发等工作。这也是兰州大学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国家、发展区域、振兴自己”的路上迈出的新步伐。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这是迈入110年的兰州大学不变的精神气质。求索百十载,跨越两世纪,兰州大学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西部办学的筚路蓝缕,更是中流击水的峥嵘岁月。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兰州大学步履坚实、号角嘹亮,将带给中国西部高等教育新的更大的贡献。

  薪火相传,坚守奋斗

  黄河东去,不舍昼夜。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兰大从未改变奋斗的姿态。

  1909年9月17日,《甘肃教育官报》载:“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中国西北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专科学校就此诞生。此后30余年间,她一直是“甘肃省之最高学府,亦开封以西、塔城以东之最高学府”。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抗战期间,战火纷飞、河山破碎,兰大人发出了“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的呐喊。

  时局多艰、民生凋敝。1946年8月,时任校长辛树帜以“不可为之日而为之”的精神,聚名师贤才、兴建校舍、购置图书设备,创建起拥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和兽医学院的国立兰州大学。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兰大肩负起建设西北、振兴西部的历史使命。上世纪50年代,尽管信息闭塞,缺乏社会关注,缺少经济加持,兰大却名师云集,为贫瘠的西部输送着精神文化的养料。

  1951年,刚刚拿到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的郑国锠院士从美国归来。“回来就是想为新中国做点事,兰州应该是最需要人的地方。”在没有自来水和电的情况下,他用几把解剖刀、几架普通显微镜和自制的保温组织培养箱,在兰大开设了一门课——当时全国高校少有的细胞生物学。此后,他在兰大教书育人61年。

  在信仰的感召下,无数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从全国各地接踵而来:著名数学家周慕溪,当时全国少有的化学一级教授朱子清,曾在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的段一士,北大物理系毕业的钱伯初……

  多年来,关于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失,有“孔雀东南飞”的说法,甚至有“流失人才可再造一个兰大”的调侃。事实是,更多的兰大人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

  据统计,兰大每年招收的本科生、研究生中,西部十二省区市的生源接近50%;每年招收的农村生源均达到50%以上;毕业生中超过50%的学生选择扎根西部,其中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十二省区市就业的比例超过70%。

  2018年,兰大通过大力引进,终于使走进来的人才多于走出去的,止住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兰大提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建起了“稳培引”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入园保障机制,提供一对一“保姆式”“专员式”服务,用情用心、不拘一格延揽人才。

  兰大书记、校长带队,6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地延揽人才。去年,兰州大学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2人次入选国家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全年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46人,新增院士5人、海外人才37人,新聘任兼职教授51人。

  回顾波澜壮阔的办学史,既是兰大人勤奋、求实、进取的成才史,更是兰大人为西部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史。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淬炼了一代又一代兰大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气质:坚守奋斗,甘于奉献。

  矢志科研,争创一流

  20世纪末,中国向世界发出宣言:“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面向21世纪,教育部启动“985”工程,兰州大学成为重点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兰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兰大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攀登科研高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兰大力量。

  加入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合作组、参加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参与国防建设隐身材料的研发、计划参与“大型中微子望远镜”项目……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传统,今天的兰大物理人仍在坚持。

  近年来,兰大还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国家子午工程等重大项目,建立了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的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亚洲唯一进入营养物研究网络(NutNet)的生态学野外台站。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引力研究中心等机构,在相关方向组建优秀科研团队,承担起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兰大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起了“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覆盖全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培育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一批批兰大学子为推动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区域发展,在各自领域不懈奋斗。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由兰大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旨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动联盟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国内外加盟高校已达到173个,影响日渐扩大。

  综合科技实力全面提升,兰大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任继周团队率先提出“藏粮于草”,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李吉均院士从事青藏高原和冰川研究半个多世纪,培养的学生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等相继成为院士,书写了师生三代勇闯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佳话。陈熙萌团队承担的嫦娥四号软着陆关键装置,为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保驾护航”。围绕敦煌、丝绸之路开展研究,改变了以往国际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成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萃英山下,老师静心治学;昆仑堂里,学生专心求学。兰大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陇原大地办出了西部特色。

  突破自我,独树一帜

  以1909年为起点,兰大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2019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西部高等教育船到中流、人到半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为国家特别是为西部地区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兰大全力以赴当好答卷人。

  “我们提出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三个主动’工作思路,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兰大实施了内涵发展、综合改革和条件建设“三大攻坚行动”,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校园、重新梳理校区功能定位,使学校事业发展面貌为之一新。

  “我们要继续紧紧咬住基础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放松,并通过交叉融合带动应用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的自然禀赋、历史沉淀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把特色学科和专业做强,做成长板、‘硬核’。”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同时,加大培育新兴学科的力度,持续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兰大特点、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

  从1909年到2019年,兰大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追随国家一起奋进。兰大将继续立足祖国西部、彰显中国特色,重拾发展信心,重新检视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方向,在祖国的大西北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为西部培养人才,使学校发展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契合,相得益彰。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百十载自强不息,新时代独树一帜。岁月不老,兰大依然风华正茂;初心不变,兰大始终坚守奋斗。中国高等教育期待着下一个兰大故事,历史期待着新一代兰大人的回答。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1日 07 版)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付 文 王锦涛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闭